从 1970 年建队至今,波特兰开拓者球迷经历了无数个赛季的跌宕起伏。在漫长的队史中,他们见证过 “滑翔机” 德雷克斯勒的飘逸扣篮,目睹过利拉德的超远绝杀,也为罗伊的伤病扼腕叹息。但所有故事的起点,都绕不开 1977 年那座金灿灿的总冠军奖杯 —— 这不仅是球队历史上唯一的巅峰,更是支撑三代球迷信念的精神图腾。当 2025 年中国新星杨瀚森以首轮 16 顺位加盟时,人们突然发现:开拓者的冠军基因,正在以另一种方式延续。
1976-77 赛季的开拓者以西部第三身份闯入季后赛,首轮 2-1 淘汰公牛,次轮 4-2 击败掘金,西决更是 4-0 横扫拥有贾巴尔的湖人,强势晋级总决赛。但面对东部霸主 76 人,外界普遍认为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对决。76 人拥有 “J 博士” 朱利叶斯・欧文、“巧克力炸弹” 达里尔・道金斯等全明星,而开拓者核心比尔・沃顿因伤缺席了常规赛大部分比赛,甚至被质疑能否适应总决赛强度。
总决赛前两场,76 人以绝对优势取得 2-0 领先。第二场末节,道金斯与开拓者球员鲍勃・格罗斯的肢体冲突彻底改变了系列赛走向。道金斯恶意肘击格罗斯后,开拓者硬汉莫里斯・卢卡斯冲上前与道金斯扭打,两人被罚出场。这次斗殴看似让开拓者雪上加霜,却意外激发了球队的斗志。回到波特兰主场后,开拓者连扳四场:第三场 22 分大胜,第四场 32 分屠杀,第五场沃顿轰下 20 分 18 篮板 6 助攻的准三双,第六场更是在最后 2 秒由沃顿完成致命封盖,以 109-107 锁定胜局。这场逆转不仅是 NBA 历史上首次在总决赛 0-2 落后下连赢四场,更让 “玫瑰花园” 成为令所有对手胆寒的魔鬼主场。
总决赛 MVP 比尔・沃顿在这轮系列赛中场均贡献 18.5 分 19 篮板 7.7 助攻 3.2 盖帽的史诗级数据,他的高位策应和防守覆盖彻底瓦解了 76 人的内线优势。但这位天才中锋因伤病困扰,职业生涯仅为开拓者出战 168 场常规赛,却留下了场均 17.1 分 13.5 篮板 4.4 助攻的惊艳数据。他的故事告诉后来者:冠军不仅需要天赋,更需要将短暂的巅峰燃烧到极致的勇气。
除了沃顿,开拓者历史上还涌现出德雷克斯勒、利拉德等标志性人物。德雷克斯勒在 1992 年率队重返总决赛,尽管不敌乔丹的公牛,但他场均 24.8 分 9.4 篮板 7.4 助攻的全能表现,定义了锋卫摇摆人的新标准;利拉德则以 “关键先生” 著称,单场 71 分的壮举和多次季后赛绝杀,让他成为球队新的图腾。这些球星虽未复刻 1977 年的辉煌,却始终坚守着开拓者 “永不言弃” 的铁血精神。
2025 年选秀大会,身高 2.16 米的中国中锋杨瀚森成为开拓者的新焦点。这位被称为 “中国约基奇” 的年轻人,在 CBA 两个赛季中场均贡献 16.6 分 10.5 篮板 3.0 助攻 2.6 盖帽,2023 年 U19 世界杯更是以场均 5 次封盖荣膺盖帽王。开拓者管理层早在两年前就开始考察他,球探报告盛赞他 “兼具内线技术和外线视野,是现代篮球稀缺的复合型中锋”。与沃顿相似,杨瀚森同样以策应能力见长,而他更年轻的年龄(20 岁)和国际化背景,让人们对他的未来充满期待。
开拓者选择杨瀚森,不仅是因为他的篮球天赋,更因为他与球队文化的契合。从淄博体校到青岛青年队,杨瀚森的成长轨迹充满了挫折与坚持 ——14 岁时因身高不足被质疑,16 岁在 U17 决赛中砍下 24 分 12 篮板率队夺冠,18 岁登陆 CBA 即入选全明星。这种 “逆境中崛起” 的精神,与 1977 年那支逆转夺冠的开拓者如出一辙。球队总经理克罗宁明确表示:“我们希望杨瀚森能传承沃顿的智慧和卢卡斯的斗志,成为新时代的领袖。”
1977 年的冠军旗帜依然悬挂在摩达中心上空,而杨瀚森的加盟为这支老牌劲旅注入了新的活力。当人们看到他在夏季联赛中用背身单打晃开对手,或是用精准传球策动快攻时,仿佛又看到了沃顿在禁区内指挥若定的身影。对于三十年如一日支持开拓者的球迷来说,这座总冠军奖杯不仅是历史的见证,更是一种信仰的延续 —— 它提醒着所有人:无论经历多少低谷,只要坚守信念,奇迹终将降临。正如沃顿在夺冠后所说:“冠军不是终点,而是让后来者站得更高的基石。” 如今,杨瀚森正站在这块基石上,向着新的巅峰发起冲击。
百家乐入门